李景隆把心一横,开口道,“太子爷....要是有海关,放开民间工商业私营,允许海贸.....朝廷每年的收益,可是边贸专卖的十倍都不止呀!”
“还有边塞的互贸,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!”
“前宋时期,半壁江山,仅仅是泉州广州这几个地方,每年的海贸关税都有三百多万!”
“如今我大明一统四海,四夷臣服......不可能连前宋都比不上吧?”
“这给国库的开源之道,朝廷不取......下面也没禁呀?都肥了地方豪商了!”
“而且正如您所说,凡事就怕成了祖宗家法!”
“现在若是一直禁海禁贸,乃至不许民间工商业私营。将来.....后人想改,能改吗?”
“即便是改了,但获利的是朝廷吗?”
闻言,朱标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。
~~
他不是养在深宫之中,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物皇储。
他生于洪武创业之初,童年少年时见证了沧海桑田日新月异。受名师教导,深知到底何为士农工商!
更是早早的接触政务,知道什么是民生经济之道!
所以他才有抱负,要让大明龙腾四海,与众不同。超越前代,四海升平!
李景隆的话已和他内心深处隐藏的想法,有些不谋而合。但同时,也让他似乎找到了,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,富国之策。
“开放民间工商业私营,可!”
朱标正色道,“但是开放海禁,此事.....给孤烂在心里!”
“臣明白!”
李景隆俯首,同时心中暗道,“我明白你的意思,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呗?”
他不是精通经济之人,说白了来这个世界之前,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中,最不起眼的那一个,最平凡的那一种。
但现在他所提出的这些东西,并不是异想天开,而是.....有迹可循。
历史上的大明,经济最好最富裕的时代是什么时候?
恰恰是后人所说的两大昏君执政的时候,嘉靖和万历这对祖孙!
嘉靖年大明朝廷放开了对民间工商业的限制,允许商人随意经营。而到隆庆皇帝时期,大明曾放开海禁......
自由经济加上对外贸易,才有了万历年间全世界的白银都流向大明!
当时的大明富到什么地步,宫廷之中,每天光禄寺要准备一万多人的饭菜。从皇帝到嫔妃,太监宫女......所用的食物,都是来自大明各地各州府的时令特产。
甚至每年,嫔妃宫女的颜粉钱,都要花费几十万两!
而民间,豪富者比比皆是。
史书记载,富室之称雄者,江南首推新安,就是徽商集团。
徽商之中,家中藏银百万者乃是大户,有现银二三十万是中等!
仅河南一地,一名徽商就拥有当铺二百多家。
另外还有糖业,矿业,手工业,雇工都多达千人!
徽商的诞生,正是因为朝廷放开的工商业的限制。使得徽州盛产的各种手工业品,得以远销海内。
除了徽商,东南沿海一带,走私豪富者更是不知凡几。
还有因为边关互贸,兴起的晋商集团。
而随着开海,江西等地的瓷器,江南的纺织更是供不应求。
不是没有有识之士,认识到那个时期,乃是大明最好的转型期。
而是阻力太大!
正是因为官僚集团口中的祖宗成法,大明没有相应的税收之策,依旧把目光盯在田地上,白白浪费了这样的机会。
所谓的祖宗成法,就是老朱在的时候认为天下除了种地,其他都是不务正业。
朝廷永远用的都是老朱定下的定额税....
官商利益集团垄断着这个帝国所有的经济,让皇帝只能把目光盯在百姓身上,不断的盘剥。
即便是张居正那样的人,也不敢动他们,也只能通过改良改良改良,继续从土地上榨钱!
大明朝的利益集团,用祖宗成法四个字约束皇帝。
告诉皇帝,你跟士大夫共享天下,土地是大家的。
但是除了土地之外的其他财富,只是表面上属于您,实际上属于我们!
嘉靖大喊,那都是朕的钱!
万历对抗,开放矿税,我让太监去收!
李景隆不是张居正,他没有改革的能力和那种坚韧的心性。
但他是李景隆,既然来了这个世界,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,再一次的发生。
所以他从边贸专权开始下手,到现在暗中点拨朱标。
这其实,是一个布局!
“你小子,还学会布局了?”
这个布局,如今被朱标轻而易举的一眼看破。
“臣....哪有?”李景隆摊手,“您还不知道臣,最是不学无术了?”
第174章 大舅子升官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